梅子黄时是什么时间(青梅煮酒斗时新-在古诗词里话青梅)

首页常识梅子黄时是什么时间更新时间:2022-12-10 23:52:08

梅,是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冬季开花,来年四五月结束。还没成熟时,果子的皮是青色的,被称之为“青梅”。成熟的果子又被称为“黄梅”。“青梅”和“黄梅”都可以食用。

1975年,考古人员在殷墟的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三千二百年前,梅子就已经作为我们的食品存在了。而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青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被文人墨客引入其文学创作中,因而有了独特的意义和韵味。比如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苏轼的“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凤梅”等等。下面我们一起在古诗词里话青梅。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提起南宋诗人曾几,或许很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到他的一个学生,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陆游。陆游在为曾几撰写的《墓志铭》中,称赞他的老师是“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但不为职务所累,喜欢交朋友,喜欢远游。可以说是南宋诗坛上资深的驴友。《三衢道中》就是曾几记录自己旅行的诗作。“三衢”就是浙江的衢州,衢州市常山县有一座山,叫三衢山。诗的第一句“梅子黄时”点明了曾几旅游的时间。“梅子黄时”指农历的五月,五月恰是梅子成熟的季节。

《三衢道中》

曾几 〔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没有一个生僻字,就像一个旅行的游记。每年初夏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就会出现一段阴雨天气,此时东西容易长霉。所以叫“霉雨”。而此时又值梅子成熟之际,所以又叫“梅雨季节”。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这个夏天遇到的梅雨季,却是“日日晴”的好天气。“日日”二字说明好天气持续了好多天。这对于喜欢旅行的曾几来说,可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于是诗人独自泛舟沿着溪水而上,到了小溪的尽头,又弃舟登岸,尽兴爬山。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说的是诗人不知不觉已到山的深处,天色将晚,不得已踏上归程。返回的山路上树木成荫,绿意盎然和来的时候一样茂盛,而且树林深处还不时传来四五声黄鹂鸟的鸣叫。这几声鸣叫更加衬托出了“鸟鸣山更幽”。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

清朝词人纳兰性德从小就饱读诗书,文武兼修。17岁入国子监,18岁考中举人,19岁成为贡士,21岁考中进士。他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被授一等侍卫衔,多次陪康熙出巡。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跟随康熙帝巡游江南,目睹了五月江南的风光之后,写下了一首《浣溪沙》。这首词里不但有江南黄梅时节特有的景色,还有一位姑娘。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

纳兰性德 〔清代〕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闲看燕子教雏飞。
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湔裙谁独上渔矶。

“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意思是五月的江南麦子大多已经收割了,只剩下少数没有收割的麦子稀疏错落。“闲看燕子教雏飞。”梅雨时节小雨霏霏,纳兰性德静坐窗前,看着屋檐下的雏燕扑打着稚嫩幼小的翅膀,跟着妈妈学习飞行。

“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中的“罨(yǎn)画”就是色彩鲜明的图画,常常用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美丽如画。这两句的意思是:堤岸上绿荫深浓,远远看去就像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烟雨散去后,山峰又秀色如初。“湔裙谁独上渔矶。”中得“湔(jiān)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元日到月末,女子到水边洗衣,可以避灾祸,平安度过厄难。这里用“湔裙”代指女子。水边的布衣女子赤脚踩着鱼矶石,木槌轻举,捣衣声回荡在这寂静的田园里。这原本是一幅寂静的国画,捣衣女的捣衣声刹那间就打破了寂静,让画面生动鲜明起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先是被贬黄州,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和海南。直到宋徽宗即位之后大赦,他才得以返回。在返回的途中,路过江西和广东的交界的大禹陵时,苏轼在一家村店里休息,遇到一位来拜访他的老人。后来苏轼就写了一首《赠岭上梅》送给老人,也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志向。

《赠岭上梅》

苏轼 〔宋代〕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苏轼是正月从海南往北走,走到了大庾岭,岭上的梅花开了,而且结出了青涩的梅子,所以“梅花开尽百花开”,说明大庾岭的冬天已经过去,霜雪已不复存在。梅花开尽,迎来的是百花盛开,春光融融。这一句也透露了苏轼遇赦北归的喜悦。

“过尽行人君不来”在百花盛开的大庾岭上,来往行人与迁客骚人皆已过尽,而你这位老人却不来拜访,写出老人恬淡的心境,不染尘俗,不寐声色,超然世外。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写出了老人的爱梅之心,老人不摘青梅煮酒,招待贵客。而是要看细雨滴滴滋养着梅子,等待它成熟,从青梅变成黄梅。这两句借梅子的“青”与“黄”突出老人的精神品格,也表明苏轼自己经受住各种磨难,终于迎来北归的这一天。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关于青梅,最著名的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会面,雷雨交加中,二人置于小亭,青梅煮酒论遍天下英雄。后来“煮酒论英雄”这一典故,便广为人知。更加速了青梅这一食用方法的传播。到了明代杨慎在《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写到“饷陇青梅煮酒,访邻绿笋烹茶。”可见,在古代,用青梅煮酒已经成为一种风雅的待客之道。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宋代〕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读完李清照这首词,我们仿佛偷窥了一位少女的内心世界。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意思是: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此刻,虽然荡秋千的动作已经停止了,但我们似乎仍然可以想象地出少女荡秋千的情景。罗衣清扬,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起来慵整纤纤手”,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其实“纤纤手”这三个字出自《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用来形容少女双手的细嫩和柔美。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描写了少女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由于荡秋千时,出了一身薄汗,额头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就好像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又烘托了少女的娇美。“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这里的“袜刬”是说跑掉鞋子,穿着袜子着地。少女荡完秋千,不想动,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位陌生人,少女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想要回避,慌的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这里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足可以印证他一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和羞走”三个字把她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两句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少年郎几眼。

这短短41个字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梅”是形声字,是“木”和“每”组成,“每”是象形文字,本义为氏族的中心,孕育孩子最多的母亲。当梅子有果实的时候,枝干上必定已经积累了层层叠叠的果实,因此,人们认为“梅”是一种吉祥的树木,所以“梅”也有祝愿子孙人丁兴旺的意思。

元朝诗人与恭是浙江馀姚九功寺的一名僧人,他出家之后不久,父亲就过世了,只留下老母亲一人,孤苦地过日子。余工虽然是出家人,自己也是过的清贫淡薄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亲,后来母亲也去世了,留给余工的只是满腔的思念。下面这首《思母》,只是用极普通的语句叙述极平凡的往事,然而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和孺慕之情,读来让人感动。

《思母》

与恭 〔元代〕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这是一首饱含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霜殒芦花泪湿衣”,“霜殒芦花”就是霜把芦花摧残。古代用“芦花”代指母爱,这一句点明了时节,渲染了思念之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

“白头无复倚柴扉。”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有依靠着柴门盼望我,等着我了。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籴(dí)米”就是买米,在诗人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回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僧人典当了自己的袈裟,用典当来的钱买了些粗米回家给老母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归来。

这首诗就像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或者是一首低回婉转的曲子,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青梅煮酒斗时新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当时28岁的晏殊,春末夏初时节,在郊外邂逅了自己的意中人,有情人相聚,分外开心。但是好景不长,女转眼如朝云一般飘去,这让晏殊不免失落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诉衷情》,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惋惜,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黄梅煮酒斗时新”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晏殊 〔宋代〕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

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古人在春暮夏初时节,喜欢用青梅、青杏来煮酒,用来开胃。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意思是:又到了暮春时节,用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写的是春游时,在东城花下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回绣袂,展香茵。”其中的“绣袂”就是“绣花”的意思,这里代指晏殊喜欢的女孩,诗人铺开了席子,邀请姑娘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朝云”指的就是意中人,这里是用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传说。这三句是此词人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的游丝未必能把朝云留住。词人想表达的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愉,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要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在不言之中了。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通过用“青梅”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在青梅中诉说离别的心酸,用青梅祝福爱情,也用青梅装点江南。把青梅煮进酒里,畅谈英雄豪气。

-END-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