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间是哪年(得知南京大屠杀后)

首页常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间是哪年更新时间:2023-04-09 17:17:16

日本是一个野心不死的国家,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警惕,不能放松。翻开我国的近代史,日本是侵略我国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大罪,永远无法被原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在短短几个月里,占领了我国沿海大片地区,其中就包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南京城内大肆屠杀中国军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国家的耻辱。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举国震惊,激起了抗日斗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主席和国民政府的总裁蒋介石,他们对此事有何反应?

失败的会战

早在日军进攻南京之前,国民政府已经迁都重庆,蒋介石等一行重要官员纷纷逃走。在镇守南京和上海的决策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犯下了非常大的失误。

早在淞沪会战打响时,蒋介石依旧幻想着国联介入,调停战事。淞沪会战初期,在十日围攻阶段,日军的力量相对薄弱,彼时,若国军能够迅速出击,击溃登陆上海的日军,形成绝对的兵力优势,战局可能会不一样。

在防守上,蒋介石忽视了杭州湾,让日军顺利登陆。慌忙之中,蒋介石下达了撤退命令,战场上撤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线几十万大军,要想做到有序撤退,可比击败日军还要难。果不其然,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退,国军伤亡惨重,溃逃至南京。

南京易攻难守,淞沪战役后,国军士气低落,日军紧追不舍,司令官官松井石下达了向南京进军的命令,幻想着用武力来摧毁国民政府和中国军民反抗日军的信心。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都城,到底是守还是走,蒋介石虽犹豫不决,但民国政府早已经计划迁都重庆了。对外,蒋介石表示死守南京,因为如果自己不战而逃,将无法向民众交代。

就在高层都认为南京无法坚守,建议撤退时,唐生智站了出来,担下了守城的重任。结果,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比淞沪会战还要惨烈,十五万大军与日军血战时,蒋介石和唐生智又下达了撤退命令。

由于此前国民政府对外宣传死守南京,城内的百姓大多留了下来,没有提前准备撤走。守军大溃败之下,日军入城,残忍杀害了三十多万无辜的百姓,做出了人神共愤的兽行。

不论是淞沪会战还是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在决策上犹豫不决,错失了太多机会,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无法阻挡日军前进,更是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南京城内的百姓也遭殃。

两种不同的态度

南京失陷后,蒋介石看了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后,仍旧幻想着国联能够调停战事,在几十万同胞的血海深仇面前,依旧不敢直接向日本宣战。

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南京失陷,日军大肆屠杀百姓后,恨的咬牙切齿,对身边的朱德说:我们必须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这样人民才有活路呀。

随后,为揭露日军的暴行,唤醒全民族抗日的思想和决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家报社,纷纷报道日军在南京的罪行,披露日本人的野心,呼吁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那些揭露日军罪行的文章展现在世人眼前,不仅国内反日救国迎来高潮,大批青年参军报国,壮大了抗日的队伍,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欧美各国对日施压和谴责,也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如果不积极抗日,同仇敌忾,恐有亡国的危险。

面对日军南京大屠杀,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底气不足,举棋不定,不敢对日宣战,让全国人民感到失望,间接导致了投降、“曲线救国”思想蔓延,给全民族抗日增添了许多麻烦。

相反,毛主席敢于直面日军,宣传日本在中国的罪行,唤醒全民族的抗日思想和斗志,态度坚定,表现出要与侵华日军拼死搏杀的决心与勇气。

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日军敢在南京大屠杀,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思想,国家再大,也是一盘散沙,蒋介石抗日决心不坚定,间接给了日本侵华的勇气。

1972年,继尼克松访华后,中日关系改善,田中角荣访华时,就日本曾侵略中国一事向毛主席道歉:“过去的日本给中国添了麻烦啊。”

如此严重的侵略罪行,日本首相就想一句轻飘飘的添麻烦就糊弄过去了?毛主席不悦,直截了当地说:“对于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日本的表态必须要严肃。”

毛主席态度强硬,要求日本必须承认侵华的事实,不能糊弄过去,否则不利于两国改善关系。最终,田中角荣改变了此前就日本侵华一事不端正的说法,承认了日本曾经所犯下的罪行,并且进行深刻反省。在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上,毛主席是不含糊的,这一点蒋介石是做不到的。

结语

当敌人打到家门口,杀害同胞,侵占国土,即便实力不济,也要敢于亮剑,维护主权和尊严。一个国家再穷,也要有主权和尊严,这样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否则就成了二等公民了。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外国租界、驻军,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