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表填写实例(其上的硬笔字迹个性鲜明)

首页常识人口普查表填写实例更新时间:2023-10-12 17:50:10

2006年年底的一天,南京市档案馆的负责人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他们那儿的一个仓库里,无意中发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的樟木箱子,里面满满地都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和户口本一样的卡片。

档案馆负责人一听这事儿,觉得不论真假,都必须到现场看看,问清楚地址,就派人驱车前往。

十来分钟的路程,20多公里的距离,档案馆一行人在浦口石佛寺的一处仓库里发现了电话里所说的物件。把它们都安全搬回档案馆后,除尘、消毒、电子归档……开始了长达6年之久的整理工作。

2012年开始,所有南京市民,都可以免费到档案馆来“寻根究底”。

除了普通市民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名人的,比如宋美龄、蒋介石、周恩来等,以及隐藏在这些卡片背后的,一些陈年往事。

国民身份证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宣告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南京这座曾经的六朝古都,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日军铁蹄和炮火的肆虐下,逐渐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尤其是那场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让这座古城一度沦为了“死城”。

在这场大屠杀的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舍弃了这方百姓,搬到了重庆。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他们又搬了回来。

随后,就对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其中“人口普查”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根据安排,政府还同时给完成户籍登记的居民,发放“国民身份证”。

那时候的“国民身份证”,比我们现在的户口本所包含的信息资料都要详尽。除了常规的姓名、性别、年龄之外,是否是南京本地人,如果不是,原籍是哪里也需要登记在册。还要写户主是谁,和户主之间的关系也必须登记。

此外,做什么工作的,住哪里,有什么样的外貌特征,也需要写得一清二楚。比如这个人左边眉毛上方有颗黑痣,还是长了一张麻子脸,或者是眼盲、耳聋、口哑。再比如这人是个左撇子、右腿膝盖以下截肢、左手肩部以下截肢等等。

除了鼠咬虫蛀,受潮发霉,实在无法修复的,保存大致完好的身份证卡片差不多有近200万张。在这一张张长14cm,宽8cm的纸质卡片上,有的贴着照片,有的则没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指纹识别”。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有那个经济实力去“照相”,所以,在身份证上贴照片,也并不是强制执行的。那些没照片的,就用“指纹”代替。

每个人的十指指纹,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粒石子,而产生的涟漪,由内向外,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去。这个涟漪中心的那一个圆,如果是圆形闭环的,称之为斗,国民政府在采集指纹的时候,就会画个圆圈代表。

如果这个圆没闭环,有豁口,就称之为簸箕,用个小三角代替。

比如有个叫王永华的身份证,做登记时才6岁,其他的信息都很简单,唯独指纹栏这一块,十个手指头,写得是清清楚楚。左手大拇指是“斗”,旁边画了一个小圆圈,右手食指是个“簸箕”,旁边就画了一个小三角。

南京档案馆把这200万张国民身份证信息归档完毕并免费开放后,这位王永华先生,也去找过他的这张身份证。

曾经的垂髫儿童,已近古稀之年,看着那些儿时的印记,感慨万千。

南京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时,发现这上面的字迹有毛笔的,也有硬笔的,并不统一。

而且几乎每一张的笔迹都各不相同,有稚嫩的,有老练的,有笨拙的,也有潇洒飘逸的。应该都是这些身份证持有者们亲笔所书,但也有例外。

比如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的身份证。

民国第一夫人的身份证

通过整理、修复,在这近200万张的国民身份证中,共发现130多位民国大腕的身份证,比如白崇禧、傅抱石、吴贻芳等悉数在列。却独独没找到蒋介石这位当时国民政府一把手的身份证。

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身份证,倒是在列,而且上面的字迹也是清晰可辨。

众所周知,宋美龄的字并非师承大家,而是颇得其丈夫蒋介石的真传。

当时,宋美龄想要学书画,便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颇为自负地表示,画画他可能给不了什么意见,但学习书法,他倒是可以指点一二。

所以,蒋介石可以算得上是宋美龄的书法老师。两人的字都是以楷书为基础,差别在于蒋介石的字干练、严谨、劲瘦,而宋美龄的字,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那样,字如其人,透着一股优雅的气质,外柔内刚。

但宋美龄那张身份证上的字,虽然看着也不错,很大气,但明显不是出自她的亲笔。而且宋美龄的这张身份证上的信息,填得很简单。28项信息,填了一半都不到。

除了姓名、性别、年龄和出生年月外,在户主的位置,工工整整地写着“蒋中正”。虽然蒋介石在玄武区给夫人修建了一座私宅,就是现在的“美龄宫”,还在每一片瓦片上都刻了凤凰。但宋美龄身份证上填的住址是“黄埔路国防部”,身份证号是“1字111112”。

对此,就有人猜测,蒋介石的身份证号,很有可能就是“1字111111”了。不过,到底是与否,现在也无从论证。

这身份证号后面的6位数,应该就是身份编号,那前面的“字”又代表什么呢?

通过整理对比发现,住址在玄武区的,都是“1字”,而住在白下区的,则是“2字”。以此类推,“5字”是建邺,“6字”则是鼓楼,“7字”就是下关了,“秦淮八艳”的秦淮区,编号则是“3字”或“4字”。

其实,这和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前6位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范围大小的问题。

除此之外,在这位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的身份证上,照片、指纹记录,一个都没有,脸部、身形特征那栏更是干干净净,一点记录都没留下。再结合身份证上的笔迹,宋美龄的身份证,是工作人员代为填写的事,也基本被坐实了。

不过,想想也是。就因为宋美龄一句喜欢梧桐,蒋介石就为她种下了满城的梧桐树,就冲着这份“爱”,外人不可能也不敢去对宋美龄的外貌进行描述。而以宋美龄的社会地位,更不可能有人去问她要照片,或者去看她手指上哪个是“斗”,哪个是“簸箕”了。

宋美龄的户主是蒋介石,但她也是别人的“户主”。

1928年的冬季,宋美龄和姐姐宋庆龄还有其他七位社会名流,联合开办了一所“遗族学校”,在卫岗55号专门收容和教养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将士的子女和亲属,宋美龄为校长。

这个学校主打一个就是“自力更生”,农场、牧场统统安排上,当时牧场里的奶牛,还是宋美龄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进来的。这里也是“南京卫岗牛奶”的前身。

当时这里收容的孩子,从6岁到20岁不等,大多都是孤儿。按照当是国民党普查人口的标准和要求,“5岁以上;本籍不是南京的外来人口,必须要有户主”这两点,这群孩子在登记身份证时,“户主”这一栏,无疑就是校长宋美龄这位孩子们口中的“宋妈妈”了。

无独有偶,南京大学的校长吴有训也是一样。当时傅抱石、陈之佛等教授,都是从外地受聘而来,在登记身份证户主的时候,统一都是“吴有训”。

所以,在当时的文坛,就流传着一句话,说是民国的教授,有一半都是出自于吴有训家,一时也是沦为美谈。

蒋中正的身份证

虽说这近200万张的身份证里,没有一张是属于蒋介石蒋中正的,但他1948年败逃宝岛台湾后,在台湾办理了一张新的身份证。

1965年的4月初,台湾省居民的身份证,进行了第三次的更新换代。作为当时台湾省的第一领导人,蒋介石的身份证肯定是头一份的。

负责制作新一代身份证的工作人员,在经过十多天的忙碌之后,蒋介石的新身份证,就新鲜出炉了,编号是Y0000001,制发单位,很清楚的写着“台湾省”。

那天是4月17号,蒋介石在他的新身份证上,慎重地一笔一笔地写下代表他身份的信息。姓名:蒋中正,本籍(也就是出生地籍贯)是浙江奉化,父亲:蒋肃庵,母亲:蒋王氏,配偶栏里写着“蒋宋美龄”。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台湾,女性的社会地位,是相对比较低下的,在正式场合,都得冠上夫姓。现在台湾的很多地区,还是存在着这一现象。

蒋介石这个人,我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通过一些影视资料,对其还是有些印象的。每次出镜,都是一件笔挺的中山装,或者长衫,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腰背都是挺得笔直,像一根钢筯一样。

而他的一手硬笔字,也如同他的人一样,永远笔直方正地,或站或坐,从不逾矩。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清瘦,但风骨犹存,还透着一点点坚守传统的刻板。

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曾经也把蒋介石和毛主席的字,进行过对比评价,他说毛主席写字的时候很懒散,写出来的字,也像是一个随处摆放的物件,处处透着一股发自于内心的随性。

所以毛主席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随和,和他谈话也是无拘无束,氛围很轻松。特别是在指挥战役时,毛主席的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怎么好,怎么来,并不要求一定要按照计划行事。随机应变、不落俗套,就是他的制胜法宝。

而蒋介石则是完全相反,处处透着一种克板、拘谨和压抑。他怎么说,手下一众将领就必须怎么做,容不得有半点不同的意见,这也成为了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古人常说的“见字如晤”,真是一点也没错。

周恩来的身份证

2018年,周总理逝世42周年的时候,南京市博物馆和梅园新村纪念馆等文联、市委单位,联合办了一场展览。

展出物主要是周恩来在1946年带领中共代表团在南京生活、工作时所使用的物件,其中,他们当时使用的身份证,是解放后的第一次以原件形式展出。

194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签订《双十协议》之后,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并不就此甘心,反而是蠢蠢欲动,小动作不断,最终在1946年的6月底亲手撕毁了这份协议,发动内战。

其实蒋介石的这份小心思,共产党早有预料,在1946年的5月份,以周恩来以首的中共代表团就到达南京,与蒋介石展开了为期10个多月的南京谈判。

中共代表团先后到达南京的,大概有200多人,这里面有摆在明面上的,比如周恩来夫妇、董必武、李维汉等人,这部分大概是76人左右。

他们这一行人入住南京城的时候,正好遇到国民党的人口大普查,而且个个都顶着一张“共产党”的脸,所以,一进城,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就都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底下。

他们前脚刚在事先安排好的办事处,也是他们的临时居住地,玄武区梅园新村17、30、35号安顿下来,后脚负责办理身份证的工作人员就登门了。

工作人员要求这70多人,每人都要办理身份证,且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必须由本人亲自填写,不允许有代笔。

这一张张的身份证摆在一起,就像一个书法展览会——董必武的字古意十足,周恩来的字深藏不露,李维汉的字沉稳大气,……,无声地人们解释着,何为“字如其人”。

按规定,所有人的“户主”这一栏,填的都是“周恩来”。那些不经常露面,认识的人比较少的,在身份证上贴的照片,也大多是选的模糊不清的,要么人拍的很小,要么是站在阴影下拍的,再或者是侧脸拍的。

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人无法从照片上一眼看出“你是谁”。而周恩来夫妇的身份证,就没必要这么做了,他们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

这次展出的周恩来的身份证,除了一些常规信息外,也看到有一些涂改的痕迹。比如“居住本市”的时间,原本的民国35年被划掉了,修改后的字迹,因年代久远有点模糊不清。

在家属人数一栏里,也可以清楚看到,原本是用蓝色墨水笔写的“76”,后又用黑笔划去。可能因为代表团的人,来来去去的太多,这里的具体数字,就没有再更改过。

在身份证号那一栏,清楚地写着“1字88701”,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的身份证号,则是“1字88702”。

在2021年的展出中,“户主”填周恩来、住址在梅园新村的个人身份证有87张。说明,后来的那100多人,只有11人去办理了身份证,其他人大多都是工作在“隐形战线”上的。

这些人为了联络方便,避免被盯梢,以“流民”的身份,在国民党的眼皮子底下,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着。

目前,这批民国身份证,已经被列入中国文献资料遗产名录。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