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出一个博士难吗(农村娃一路读到博士)

首页常识家族出一个博士难吗更新时间:2023-10-25 23:09:22

基于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地域环境和穷苦农家的生活环境,我近乎是介于同龄人与其父辈之间的“两代人”——一方面有幸与同龄人在一起生活、学习,有着与同龄人一样的思想、追求和“现代性”;另一方面在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上又与同龄人的父辈甚至是祖辈惊人的相似,所以身上难免会时不时表现出其父辈祖辈才会有的“酸气”“土气”和“傻气”。三年前有幸成为一名南大博士研究生,经过近四年的痛苦、彷徨、恐慌、焦虑、烦躁、甚至绝望,如今终于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南大博士。在即将离开的时光里,在用脚步丈量母校每一寸土地的一个个瞬间,回想与这座即将迎来120华诞学府的奇遇与其中的点滴,感觉一切在浮光掠影之间——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我之所以一直把自己有幸成为一名南大学子归功于“幸运”——上苍的眷顾和老师的恩典,是因为在我儿时的梦想里连“大学”这个概念都未曾闪现过一丝一毫。有的只是何时才能在光着的皲裂了的脚上套上一双不需要太好太新的鞋,何时穿在身上的衣服裤子才不会再因为补丁和漏风而感到尴尬和难堪,何时才能像大年三十晚上一样顿顿有点肉吃!

当然要说我儿时满脑子全是穿的吃的,那也不全是。闲暇之余,我还时常会望着家对门的大山发呆,憧憬着山那边的模样——是祖辈父辈口口相传的“大地方”、大海……还是小人书里神仙姐姐生活的天堂。或许正是对山那边的“执念”,尽管求学的路上有过挫折与艰辛,但我还是从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一路走了过来、挺了过来。有幸跃过一座座曾经发呆或是幻想过的大山,有幸从农村到都市、从西部深山到东部海滨。当然这一路也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从一个爱幻想的懵懂孩童变成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大叔。一路求学的途中,除了家人、学校、老师和同学外,还有过交集最多的就是村委会。从初中到大学,我都被列入贫困生行列,“享受”着来自国家或爱心人士的资助。但每当在“享受”之前,无一例外都要去村委会开具带有“红印”的贫困证明。其间少则一年一次,多则一年三四次。虽然有十多年没再找过村委会开具过任何证明,但曾经的场景历历在目。虽然也曾有过“为什么”的追问,但基于当时的认知和生活处境,每一次我都还是特别听话、特别乖巧地拿着需要提供的资料,去找需要找的人、盖需要盖的章,一整个环节下来,短则两天,长则一星期之久。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成长经历,才有了我的博导王浩斌教授觉得的我在研究农村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某种天然优势和感知,也才有了我的这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

其实,没有人会甘愿把苦难当成一种资本。但挣不脱、逃不离时,经日积月累后也就无形中成为了一种不是资本的资本。一路孤勇,辛酸苦乐,唯有自知!无论是在我既往的文字里还是在如今的致谢中,总有这么一段或几段不可复刻的记忆,记录着一些不会轻易说出的苦楚。——如今也仅仅是扮演一个他者的角色,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好在生命无是非,那些不为人知的困厄经历及坚冷的不如意,在铸造坚韧之后,正像一块锈迹随着时光的流逝悄然褪色。

诚如村上春树先生所言:“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陪伴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使你成为善良的人。”在我简历的末端也有这么一段文字:顶着南大博士的头衔,并不是因为我有多聪明——事实上与同龄人相比我一直都比较笨,而是我会花上多于别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作为一个从大山深处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农村孩子,我明白在每一个阶段(或是平台)唯一能与他人同台竞技的,不是超凡的智商而是源自大山深处的那份淳朴、勤奋与善良;淳朴使得我没被物质和世故迷乱心智,勤奋弥补了我平平的智商,善良让我能在每个阶段都能遇到良师益友;也正是因为淳朴、勤奋与善良,让我一直记得来时的路!其实我依旧还保持的这份淳朴、勤奋与善良,皆来自亲人、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的善意——父母穷尽一生及倾注一切的付出,老师的包容、赏识与鼓励,同学的支持和帮助,陌生人的关爱和理解……所路过的地方、所遇到的人皆给予过我柔软与善意,让我即便是在苦楚的境况中也总能感觉到被温柔以待,让我觉得即便是那些不太如意的日子也都值得感恩。当然,感谢世界和他人之外,我也很感谢自己——感谢自己在那些灰暗日子里的倔强和孤勇,使得自己能咬牙跨过一道道绝望的坎;感谢曾经的艰辛与付出,才有了如今的守得云开见月明。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穷尽一生及倾注一切的付出。虽然我的父亲母亲没念过书上过学,甚至“笨到”连他们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却深知读书和知识的重要性。家里五个孩子,每到该上学的年龄统统送进学校。即便是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主动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和退学,并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所能让我们吃饱穿暖,能够有尊严地体面地在学校安心读书学习。自打记事到父亲病故前夕,不论天晴下雨还是寒冬酷暑,父亲母亲不是在山上烧木炭就是在田地里干农活,每天早出晚归,春节期间也不例外。烧木炭是为了换成钱供我们读书,在田地里干农活是为了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周至少要往返西畴县城一趟,把烧好的木炭赶着家里的大白骡驮到西畴县城去叫卖,以此来保证我们兄弟姊妹5个孩子的读书开支。当时从村里到西畴县城全是弯弯曲曲、爬坡上坎的山路,一个单边就需要六七个小时,一趟来回就是一整天,有时遇到行情不好,木碳卖不出去,就得花上两天。父亲的这份苦差,从15岁成家立业直到离世前病得连骡子都追不上了还在坚持,持续了至少30年……很多次在梦境里在现实中,多希望父亲还能像生前一样在每次我回家时憨厚地对我笑笑、每次离开时叮嘱我几句,多希在想他念他、陪他说话、叫他一声爹的时候他能有所回应,而不是让我独自一人面对着孤寂的坟墓或是黢黑幽静的夜空自说自话、自问自答……

父亲病故后,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不仅要挣钱偿还医治父亲所欠的巨额外债,还要供我和弟弟读书;不但要承担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而且还承担了父亲先前的所有角色——犁田耙地、砍树烧炭、驮炭赶集……所有这些原本是男人干的活,母亲全部担了起来。正因为高强度的劳作和巨大的家庭负担,从2008年到2018年,仅10年间,母亲原本还红润白皙的脸庞变得苍老干瘪,原本矫健的双腿变得需要拐杖作为支撑……此外,对母亲的感激,除了母亲为整个家及我们的成长倾尽所能外,还有她一直给予我们的一个温暖的完整的家。父亲病故后母亲完全可以选择改嫁或重新组建新的家庭,但为了我和弟弟她选择了坚守同父亲一泥一瓦一橼建起来的老房子。村里有几个像母亲一样中晚年丧夫的大妈、婶婶或嬢嬢,选择改嫁几年后房子倒塌了、在村里的家也就没了,每当她们的孩子回到村里只能寄住在堂哥堂姐家。如今每次回到村里,我还能有个温暖的热乎的家,这全得益于母亲的坚守和恩典……也许是因为十多年前就没了父亲的阴影和恐惧,以及母亲健康状况时好时坏的影响,最近两年来我时不时就会梦到母亲离世的场景,醒来后往往满头大汗。因此,只要母亲身体不舒服就会令我心神不宁、惶恐不安,甚至都不敢想象如果没了母亲,未来该怎样、会怎样!在这一路的磕磕绊绊中,母亲早已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

其实,对父亲母亲的感恩,不仅仅是他们倾尽所能地养育并让我走出了大山,还在于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犹如他们传递给我的基因融入我每一滴血液每一寸肌肤,伴随着我一路成长奋进。

此外,还要感谢在我们家待了整整十五年的大白骡。它在我的记忆里,高高的、白白的、瘦瘦的,有时特别乖巧、有时也会耍耍小性子。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正是它用背无数次把父亲母亲烧好的木炭从山上驮回家,再从家驮到西畴县城换成钱,才有了我今天的学业和成就。

感谢老师的包容、赏识与鼓励。终于看到唾手可得的稳稳的幸福,既期待又欢喜。不过在看似一切顺利的背后,却很少有人知晓攻读博士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换了五次选题和研究方向——经过生态文明、农村文化建设、组织行为学与党建、村规民约等四次变动后,最终才落在了农村社会治理上;同时也先后经历了博士中期考核和大论文盲审被挂的暗淡时光。能以小强一样的生命力挺过来,除了自己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外,关键还在于老师的包容、赏识与鼓励,更在于老师对我的了解。之所以最终会把选题和研究方向转到农村社会治理上来:一是老师认为我出身农村而且是西部农村,在研究农村社会治理方面也许存在某种天然的优势和感知;二是农村社会治理包罗万象,既包含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又囊括了“三治融合”,而村规民约正好是“三治”中自治的一方面,这样不但可以将我之前所做过的几次试错成本都用上,而且研究起来更有意义和价值;三是从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来看,农村社会治理正当其时。回看这一过程,很感激老师的包容、赏识与鼓励。学生选择什么、想做什么,只要有一定的逻辑理路、经得起一定的推敲,老师就会支持,学生说要放弃某一研究方向,只要理由正当,老师也会尊重其决定。也许正是因为我不断折腾的缘故,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老师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试错成本”一词。甚至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其义,老师还举了芯片研究的实例。老师说:试错是成功的一个过程,就像研究芯片一样,一次要投入几百亿上千亿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行再推倒重来。随着学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也越来越领悟到了老师所说的“试错成本”一词的真谛——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也只有不断试错才有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当然,对老师最大的感激还在于他给予了我进入南大攻读博士的机会。客观讲,当初在2018级的15个小伙中,我的基础是最差的。其实老师对把我招进来能不能毕业心里也没底,但觉得总体上看我还算是一个比较能吃苦的学生,也许能够勤能补拙,于是就冒着风险、鼓足勇气把我招进来了。甚至在考博复试的当天,老师还特地跟我聊了这个问题。2020年8月,从仙林搬到鼓楼后,每当没思路或是静不下心来时,我就会朝当初老师与我交谈过的南楼方向溜达。每当往那个方向溜达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动力和力量。这种动力和力量告诉我:虽然自己不一定能给老师带来什么荣耀,但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尤其不能拖老师后腿。每当溜达一圈回到图书馆后,就能专心静坐、思考、看书和写作。四年过去,当初老师与我交谈的场景历历在目——好在自己没让老师失望!

同时,在此还有几位老师不得不感谢。一是凤阳老师。他在我第一次博士中期考核中给予的安慰和鼓励,犹如寒冬里的一缕阳光,一直温暖着我的内心。二是作为辅导员的刘老师和作为教学秘书的江老师。在我看来二位老师是全院最辛苦的老师——她们要面对的不是几个十几个个体而是全院师生,足见她们工作的辛劳程度。三是建华老师。两年前,我就在知网上把他的文章下载下来装订成书,一遍遍品读和模仿,学习他是怎么行文怎么组织材料的。故不论是我的大论文还是小论文,都有着建华老师行文的风格和影子。虽然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味道,但即便如此也总比我干净得犹如一张白纸强。其实小到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吃饭、穿衣、说话,大到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吗——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模仿说成是“学习”。不论是模仿也罢学习也罢,在我看来只要把该标注的地方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感谢同学的支持和帮助。攻读博士三年多的时间里,能让我安心静坐、刻苦钻研的,是晓民兄为我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虽然这期间我也打过杂挣过一些钱,比如参与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考阅卷工作、外出上课、做讲座等之类的,但总体上支出多收入少。要不是晓民兄这么全力以赴的支持和帮助,我就不得不延续边打杂边求学的宿命,也就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同时,作为同学和同门,晓民兄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华及大度的胸襟也在深深影响着我。第二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成君。我对他的评价是——这小子是个怪才!我很多高效的学习方式、学习工具,以及超过90%的电子书皆来自于他。也许是皆出身于穷苦农家的缘故,我俩在很多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时候仅需要一个动作抑或一个眼神就能彼此心领神会。他的那句“不要轻易将我们曾经的艰辛和苦楚向他人诉说,因为我们所认为的不易,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笑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他也是迄今为止,除晓民兄外唯一陪我看过星星的人。每当回想起,在南京盛夏的夜晚,两个大老爷们一边昂头搜寻着流星,还一边啃着馒头喝着白开水、驱赶着蚊子的场景,就让人忍俊不禁。第三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红梅姐。2020年疫情封校期间红梅姐一次又一次给我送牛羊肉、水果,每年都能记得我生日并准时送上生日礼物和祝福,时常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可以说她不是姐姐胜似姐姐。第四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程秀。在我看来,程秀是在我们15个小伙伴中最有可能成就大事的人。他做事和思考问题除了睿智、理性和深刻外,还能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这是我最为欠缺,也是从他身上学到的最为受益的地方。此外,还有佳佳的真诚坦率、夏师兄的不辞劳苦、蔡师弟的独立进取等精神品质,也让我深深受益。

感谢南大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那些欣赏过甚或触摸过的花草树木、所走过的林荫小道总是给予我特别的情感和灵动;宿管阿姨、食堂阿姨、环卫人员、保安等太多太多熟悉的不熟悉的身影总是令我感动和尊重——尽管我与他们中的个别人员发生过冲突,但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整体尊敬和赞美。总之,南大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成长与收获,这必将是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源力量!

最后,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坚毅、隐忍与勤奋。当然要说读博以来干得最有成就的事:一是从2018年以来哪怕是借我也会每月给母亲1000块,同时这期间母亲看病——从乡卫生院、到县医院州医院、再到省城的昆华医院,我也没让母亲欠一分医药费。二是自己的节俭。这三年多来,除去偶尔外出吃饭和同学聚餐外,我每天的生活消费不会超过20块——其实平均下来每月也就四百七八。当然,我有个不良嗜好——那就是抽烟。一般抽的是10块一包的紫云——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周边都卖到11甚至12块一包,为了省这么一两块钱,我经常徒步两三公里到东大附近的烟草批发店去购买。基本是一天4支——早上起来上洗手间时抽一支、洗完漱出门前抽一支,晚上回到宿舍抽一支、洗漱完睡觉前抽一支。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心情烦躁时就无定数,甚至有时失眠或是思考问题时,一晚上就能抽一两包,好在这样情况不是很多——充其量也就一个月有过这么一两次。

当然也不是没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还尚未遇到一个可以相知相守的伴侣。不过,不论是曾经陪过我走过的,还是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我都很感激——不论是离开还是拒绝,她们无形中都成为了我前行路上的动力。可以说,在情感的路上我勇敢过、执着过、也怯懦过,同时也证明自己年轻过。在读博期间,我曾前后花了近3年的时间追求一位女神,结果还是被拒绝了。为此,从去年3月份中旬到4月份中旬我失眠了整整一个月。这期间,为减少越想她越失眠的痛苦,我只能通宵达旦的看书和写作——我大论文的精华部分和第一篇C刊皆是在这一痛苦和煎熬的过程中形成。现在回头想想,有时绝路也是人生一条路!

在行文的最后,向世界说一声谢谢,道一声安好!愿每个人都能在聆听风雨中静候光的来临!愿每个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喜悦和幸福!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朝起暮落中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度!

2022年5月7日

写于南大鼓楼校区

作者:南京大学2022年毕业的博士

来源:“草根源语”微信公众号。本转载仅做学习分享,若有侵权,敬请联系。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